图片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;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。
降压药怎么选,很多人都不太清楚。
图片
常听人说:“医生,我吃这个药会不会伤肝?那个药会不会伤肾?”其实,这些担心不无道理。
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,吃药是长期甚至终身的事,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,确实得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。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6种常见降压药的安全排名,哪个最安全,哪个需要谨慎,咱们不拐弯抹角,直接说重点。
第一类是钙通道阻滞剂(CCB),常见的有氨氯地平、非洛地平、硝苯地平这类。它们的优点很明显,起效平稳,副作用相对较小,尤其对中老年人、糖尿病患者、脑血管病风险高的人群特别合适。
图片
我自己接触的患者中,服用这类药物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很少见,最多是一开始有些人会觉得脚踝水肿,或者面部潮红,但停药或调整剂量后一般都能缓解。
曾有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,腿肿得厉害,以为是肾病,结果查了半天发现是氨氯地平引起的,换了药之后很快就恢复了。
所以我一般不太担心这类药的安全性,可以说是这6种里最“温和”的一类。
第二类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(ACEI),比如卡托普利、依那普利、培哚普利。ACEI的好处是对心脏和肾脏有保护作用,特别适合糖尿病、高血压合并心衰的患者。
但问题也有,比如干咳就是个让人抓狂的副作用。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中年男士,吃了培哚普利后开始咳嗽,白天还好,一到晚上就像开了水龙头,咳得睡不着觉。
图片
我们一开始以为是慢性咽炎,折腾了好几个月,最后才断定是药引起的。换成ARB类后症状立刻消失。
所以,ACEI虽然疗效好,但安全性打个小折扣,尤其是亚洲人更容易出现咳嗽反应,这一点在临床中真的是太常见了。
第三类是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(ARB),例如氯沙坦、缬沙坦、厄贝沙坦。
这类药和ACEI相比,副作用更少,不太容易引起咳嗽,肾脏保护作用也很强,几乎可以说是ACEI的“升级版”。如果让我选一个长期吃也比较安心的降压药,那我会把票投给ARB。
图片
很多患者吃了几年ARB,定期查肾功能、血钾都稳定得很。对我来说,这类药和钙通道阻滞剂一样,是“放心药”。
不过ARB的价格相对高一些,医保报销的覆盖程度也因地区而异,这也是患者选药时要考虑的一点。
再说说β受体阻滞剂,比如美托洛尔、比索洛尔。这些药适合心率快、有心绞痛、心肌梗死史的人,但普通高血压人群并不一定适合,特别是年纪大的、活动量少的人,吃了容易出现心率过慢、乏力、甚至影响情绪。
我曾有个70岁的老爷子,吃了美托洛尔后人变得特别“蔫”,连他自己都说,“总觉得脑子反应慢了”。后来我们停了药,他整个人又精神了不少。
图片
这类药的安全性因人而异,不能一概而论,得看适应症和个体反应。
第五类是利尿剂,比如氢氯噻嗪、吲达帕胺。
很多老年人一听到利尿剂就紧张,担心伤肾、影响电解质。其实,这类药的剂量如果控制得当,是相当安全的,而且在治疗盐敏感型高血压、老年收缩压偏高方面效果很不错。
有些患者吃了这类药后血压控制得很好,但也确实有人因为利尿造成了低钾、低钠,甚至诱发心律失常。
前段时间我接诊一个老太太,突然头晕、乏力,查血钾只有2.8,问了一圈才知道她吃了两种利尿剂,还同时控制饮食,结果电解质被“抽干”了。
图片
所以这类药用起来要非常小心,特别是要定期复查电解质和肾功能。
最后一种是中枢作用类降压药,比如可乐定、利血平。
这类药现在已经很少用了,除非特殊情况才会考虑。它们的问题太多,比如明显的镇静作用、容易引起抑郁、口干、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。
我很少会主动给患者开这类药,除非是老年人血压波动特别剧烈、其他药实在不管用的情况下才会尝试。曾有一位失眠严重的患者,自行服用了可乐定,结果白天头晕得站都站不稳,差点摔倒。
这类药在我心里确实是“最后一选”,安全性也是六类中最差的。
图片
如果按照安全性来简单排序,我个人的看法是:
第一名:ARB类(缬沙坦、厄贝沙坦等)第二名:钙通道阻滞剂(氨氯地平等)第三名:ACEI类(依那普利等)第四名:利尿剂(氢氯噻嗪、吲达帕胺)第五名:β受体阻滞剂(美托洛尔等)第六名:中枢作用类(可乐定、利血平)
当然,这个排序不是绝对的,关键还得看患者自身的情况。
比如,有心梗病史的人,美托洛尔可能就是救命药;有糖尿病肾病的,ARB就成了首选;而老年单纯收缩压升高的,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剂可能最合适。
安全性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,但不是唯一的参考因素。
图片
我自己在临床上也遇到过不少因为盲目换药、过分担心副作用而导致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。药物的副作用确实存在,但更大的风险,是血压控制不住带来的脑卒中、心衰、肾衰竭。
我们在用药时要做的是权衡利弊,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案,而不是一味追求“最安全”,却忽略了疗效本身。
还有一点得提醒大家,不是所有药都适合长期单独使用。
有时候需要联合用药,比如ARB+CCB、ACEI+利尿剂这样的组合,在临床上非常常见。联合用药不仅能提高疗效,还能降低单药剂量,减少副作用。
关键是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搭配,而不是自己随意更换。
如果你正在吃降压药,觉得身体有什么不适,不要自己停药,第一时间找医生评估,看看是不是药物引起的,或者有没有更合适的替代方案。
高血压本身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。
作为医生,我最大的愿望不是让你吃最贵的药,而是让你吃最合适的药,最放心的药,走得更远、更稳。
参考文献:
1.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.中华心血管病杂志,2020,48(1):10-46.
2. 郭立新等.常用降压药物副作用及临床管理.中国医院药学杂志,2022,42(5):532-537.
3. 王志勇.血压控制与药物依从性关系研究.中国实用内科杂志,2021,41(12):1034-1038.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公司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